2014年快速崛起,一路燒到2015年的「穿戴式裝置」,其實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資料收集器+感應器」的裝置。像2013年推出的 Google glass 讓消費者享受「空出雙手」的方便,不用拿著智慧型手機或相機,直接利用語音感測的方式傳送指令,在鏡片上進行導航、攝影、拍照或者是查詢資料的功能。這樣一來雲端的資訊與功能,和眼前正在發生的行動便能融合在一起,引起不少人的興趣但也同時引發一些爭議性的觀點。
而後陸續出現的穿戴式裝置包括智慧手環、智慧手錶、行動智慧相機、智慧衣…,在剛結束的2015年 MWC 大會上,除了以往各品牌使出渾身解數展示的智慧型手機外,今年會場上穿戴式裝置的展示更是大放異彩,三星、 HTC 、華為、 Fitbit 、 LG 皆推出智慧手環及手錶等產品,如 HTC Grip 、 Acer Liquid Leap+ 、 Fitbit Charge HR 、 LG Watch Urbane 、 Huawei Watch 等。若2014年是穿戴式裝置的成長期,那麼,伴隨著最新推出的 Apple Watch ,2015年可說是穿戴式裝置邁入成熟期的里程碑。這種裝置是一項非常貼近身體的發明,套一句 Tim Cook 在蘋果2015 年春季發表會上對 Apple Watch 的描述「it’s not just with you, it’s “on you”」! 以這項無可替代的核心價值為基礎,我們來看看目前已知的穿戴式裝置提供了哪些功能。
穿戴式裝置的發展現況
根據 sign up for basic account 市調機構統計,自2013年至2015年,穿戴式裝置出貨量以健身傳感器 (如運動手環)以及醫療相關的穿戴式裝置名列一二名,智慧型手錶則被預測2015年出貨量將大幅度增加。
目前市面上行動醫療裝置以外的穿戴式裝置大多有運動追蹤及健康保健的功能,並且與第三方程式配合。舉即將推出的 HTC Grip 為例,此款運動手環能經由感測器記錄行走路線(內含 GPS 功能)、行走距離、行走速度、消耗卡路里等數據。第三方程式配合的部分, HTC Grip 搭配噱頭十足的 Under Armour Record App ,消費者可以精準地紀錄健走、跑步、騎腳踏車、有氧運動、室內行走的狀態及成效。最後,一樣基於穿戴式裝置最核心的價值:貼進人體,合而為一, HTC Grip 提供睡眠自動感測功能,記錄睡眠時間,搭配運動狀態的紀錄,進行健康資訊分析。
而在市場價值方面,穿戴式裝置的市場價值自2011年至2014年皆為增加的趨勢,預測此趨勢將持續至2018年,我們不禁思考,市值與產品內容的實用程度是否成正比? 消費者接受程度將會如何?
It’s not just with you, it’s “on you”─從 Apple Watch 看穿戴式裝置的未來
3/9蘋果舉辦2015年春季發表會, Apple Watch 的功能是眾所矚目的焦點。除了與其他運動手環、智慧手錶類似的運動紀錄、偵測心跳、脈搏數據、 App 統計數據的功能外,我認為較有新意,且還算的上實用的是 Apple Watch 和 App 或第三方 App 的配合,像 Apple pay 的適用,消費時直接掃描手錶就可完成交易,此項功能也搶先和中國的支付寶合作,支付寶已完成 Apple Watch 版本 App 的開發工作,因此在中國上市後,消費者就可在 Apple Watch 上進行行動支付的應用。
其他尚未曝光的第三方 App 合作也可能值得我們期待,我想蘋果早在2014年就預告此款手錶的推出,或許一部分原因也是給 App 廠商生產 Apple Watch 專屬 App 的時間吧!
除了上述的功能之外, Apple Watch 就像是一台「小型的iPhone」,流覽社群網站、收信、接電話、回訊息、聽音樂、語音感測 siri…,iPhone 有的基本功能 Apple Watch 幾乎也都有,然而擁有這些功能固然很吸引人,但消費者的期待真的是能在手錶上滑 Facebook 回 we chat 嗎?不僅是 Apple Watch,所有的穿戴式裝置都是如此,要讓穿戴式裝置擁有其「必要性」─必要性的意義可以是「不易被取代」,也可以是「讓生活更便利」,才是使用者真正需要的。以穿戴式裝置擁有的核心優勢發展創新的功能,讓消費者認為這些服務是其他裝置無法提供的(如已推出的心跳、睡眠品質感測、行動醫療裝置);或者是跳脫智慧型手機的框架,讓消費者不會有「我用手機就好了」的想法,建立起「雖然手機有這功能,但我用手錶似乎更方便」的感受,才是目前各大廠必須努力的方向。